吴家麟(1926年6月—2017年5月),我国著名宪法学家,1926年6月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1年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国家法研究生班学习,1951后底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国家法教研室任教。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讲师、宁夏大学副教授、教授、特聘教授、副校长、校长,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中国法律逻辑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学会理事,宁夏法学会、宁夏高考学会名誉会长,宁夏写作学会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编委兼宪法、行政法分支副主编。1984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1992年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2012年9月获得中国法学会授予的“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称号。2015年10月被中国宪法学研究会授予“中国宪法学发展终身成就奖”。
吴家麟教授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宪法学家,被誉为“新中国宪法学泰斗”,是新中国宪法学和法律逻辑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者之一,对中国法学特别是宪法学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该宪法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吴家麟教授自始就对新宪法给予了极大关注,新宪法正式颁行后,出版了自己第一部论著《宪法基本知识讲话》,积极宣传新宪法的精神和意义。这是新宪法颁布后第一本系统宣传宪法的著作,对新中国宪法学的建立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八二宪法颁布实施后,我国法学教育尚处于恢复阶段,吴家麟教授受司法部法学教材编委会的委托,主编《法律逻辑学》和《宪法学》。1983年5月,他主编的高等法学教材《法律逻辑学》在群众出版社出版,该书首次明确使用“法律逻辑学”这一学科名称。同年,群众出版社出版高等法学教材《宪法学》,该书是现行宪法颁布后国内发行的第一部宪法学教材,产生了重大的学术影响,而且作为全国大专院校通用教材之时间也很长,该教材的体系内容和编排模式成为后来各类宪法学教材之重要范本。
吴家麟教授先后在国内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近百篇,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吴家麟教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运用,在我国法学研究中确立了自己鲜明的学术风格,他的宪法学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宪法学学术宝库中的重要财富。他的主要学术贡献有:一是为新中国宪法学寻找合理的历史定位作出了学术贡献。吴家麟教授以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为背景,在宪法价值与事实、不同宪法文化的冲突中,追求宪法学的理念,直接参与了学科的建立。二是以敏锐的学术眼光,提出了新中国宪法学体系。吴家麟对马克思主义宪法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努力在本土化的背景中,积极探索新中国自己的宪法学体系。三是为新中国宪法学方法论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吴家麟教授用以严谨的逻辑、丰富的历史与多元的社会理念分析宪法现象,形成方法论上的重要特色。四是为新中国宪法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五是对新中国宪法学理论赋予批判性品格,为宪法学完成其历史使命提供了富有吸引力的学术典范,为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家麟教授从事宪法学、法律逻辑学教育与研究四十多年,以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为毕生之学术信仰,并为此呕心沥血,躬耕不息。以培养宪法学和法律逻辑学人才为己任,学生无不感到受益匪浅。接受他指导的学生,现今大多活跃于学界,成为知名学者。他与学生相处,平易近人,亲切随和,深得学生爱戴。吴家麟教授以自己的学术成就和独立的学术品格为年轻一代宪法学人树立了榜样,不断激励中青年学者勤勉治学。吴家麟教授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充满乐观主义精神。虽然被错划为右派后的二十多年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虽饱经社会沧桑,命运坎坷曲折,但艰难潦倒不足以夺其志,刚毅执着不足显其质,始终为中国法治之昌盛不懈努力。他在逆境中从不对国家的前途悲观失望,也不因遭受打击而放弃法治的追求。吴家麟教授品性率真,勇于直言,在学术研究中追求思想独立的精神,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他敢于突破理论禁区,追求真理,为实现民主与法治的理想而不断探索。他严谨的治学风格,博大精深之学识涵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不计个人利害得失之品性,足以为后辈同仁之师表和典范。
吴家麟教授千古!
(本文由厦门大学法学院朱福惠教授根据《吴家麟宪法学暨宪法学发展研讨会纪要》和《当代中国宪法学》一书修改整理而成)